声称佩戴在身上就可杀菌防病毒的“消毒卡”;“自行检测、15分钟出结果”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;随身空气净化器……有媒体总结,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,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、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,有的打着“高科技”旗号,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“老面孔”。
许多打着“抗疫”旗号的产品,明显违背专业知识,甚至生活常识。但在疫情特殊时期,仍有许多百姓趋之若鹜,抱着“宁可信其有”的态度不吝掏腰包。对此,有科普工作者认为,现在科普有时不及谣言跑得快,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。
不可否认,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非常必要。但是,这并非朝夕之功。在疫情防控期间,普通百姓存在焦虑甚至是恐惧的心态,是可以理解的。一些居心叵测的商家正是利用了人们的焦虑心理,搭上预防新冠肺炎的“顺风车”,刻意夸大各类产品功效,进行虚假宣传以达到牟利的目的。
所以,要遏制“抗疫神器”损害消费者权益,除了加强科普宣传和权威信息发布的力度,关键还在于监管部门发力。试想,这些明显带有误导性质的产品宣传,能够如此大张旗鼓、风生水起,难道监管部门不知道?难道一定要消费者投诉才出手?进一步强化广告宣传的监测监管力度,对虚假夸大宣传,尤其是借疫情“搭车”宣传的现象发现一起、严惩一起,疫情当前,治理虚假宣传,应立竿见影。
版权所有:信用中国(信阳.罗山)
主办:罗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